发布时间 | 2024年08月02日 | 所属地区 | 济南市 | 类型 | 生态农业 |
内容 |
济南市“十四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我市绿色农业发展,根据省、市重点工作部署安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坚持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绿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强化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着重打造示范样板和亮点,在推广“三沼”利用基础上,创新技术模式,大力推进以秸秆、畜禽粪污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 农业投入品减量工作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截至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均下降20%以上,水肥一体化累计争取财政资金2.77亿元,推广面积达5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30%以上。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渠道,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大球盖菇种植、蚯蚓养殖处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的废弃物处理新模式,2个畜牧大县整县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1%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全面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共回收农药包装袋(瓶)1773余万个。 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的原则,圆满完成全市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全市共有优先保护类耕地640万亩,安全利用类耕地6508亩,无严格管控类耕地。安全利用类耕地已全部实施安全利用措施,截至目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二)存在问题 尽管“十三五”以来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资源环境、技术储备等因素影响,我市绿色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成因复杂,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亟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资本投入机制。 二是绿色农业技术储备欠缺。针对生态循环农业等绿色农业发展缺少创新性的研发,绿色农业新技术的储备严重不足,亟需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和科研人才的教育培养。 三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有关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以及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建立完善绿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加快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以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带动全市农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循环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农业绿色发展亮点,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按照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示范创建、分布实施的要求,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联动的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 坚持生态循环、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生态保护优先、资源多级利用要求,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 坚持统筹推进、重点发展的原则。按照区域统筹、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围绕“十大产业”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整建制推进。 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创新体制机制要求,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 (三)主要目标 绿色产能明显提高。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绿色农业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到2025年,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到2025年,全市耕地质量和清洁水平进一步提高,受污染耕地基本实现安全利用。 农业产地环境更加清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明显下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工作思路 (一)立足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节约集约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配方肥、农家肥等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立足循环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亮点。坚持以点带面,以先进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生态农业发展,在继续培育原有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基础上,选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总结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济南市生态循环农业亮点。 (三)立足资源节约,着力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为基础,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与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模式,集成推广生态生产、种养结合先进技术,构建“无废”农业新格局。 (四)立足生态修复,着力构建耕地安全利用监测体系。以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为依托,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力度,提高环境污染预测预警能力。在保障优先保护类耕地不减少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的实施力度,保障农产品和土壤生态安全。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在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主产区加大水肥一体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11处核心绿色农业示范区为基础,以“减肥、减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方针,不断增强示范效应,不断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在确保耕地地力不减、粮食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加大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使用力度,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农业的多项技术集成工作,结合农技、农机和植保等各项农机农艺措施,丰富示范区建设内容,提升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合理推进化学肥料减量工作。到2025年,力争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85万亩。 (二)深入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及时有效发布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信息,提高植保信息的覆盖面和受众率,指导精准科学防控;持续做好农药替代和非化学防治技术推广;推进高效植保机械应用的更新换代,优化农药品种结构,推广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提升其在农药使用中占比;支持、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市场化运行,不断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质量水平;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和农药减量化种植绿色生产方式有机统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统防统治覆盖率较大幅度提升。 (三)深入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加快农膜回收利用。以推进农膜覆盖减量化、农膜产品标准化、农膜捡拾机械化、农膜回收专业化为重点,通过创新农膜覆盖技术减少地膜覆盖、加强监督执法严格执行地膜标准、加大农膜回收机具补贴力度全面推进机械化回收、研究制定农膜回收支持政策推动形成回收利用工作体系,建立长效农膜回收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农膜回收利用常态化,力争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部回收。 2.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在全市14个区县(功能区)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逐步建立以“谁使用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专业机构处置、市场主体承担、公共财政补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未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按有关法律要求进行处罚。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 (四)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1.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大力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逐步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化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2.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各级财政扶持政策,引导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加快养殖异味消除设施推广,推动数字化精准饲喂、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等智慧化装备应用。鼓励规模以下养殖主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做好物理隔绝、做到防雨防渗防溢流,避免粪污散落,清洁养殖环境。支持建设畜禽粪污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推动集中收集、专业处理、商品生产,提高优质粪源有机肥商品化生产能力,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构建起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养殖布局,努力实现养殖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推进种养结合。探索建立粪肥收运还田衔接机制。鼓励规模场通过流转、合约等方式配套土地,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打造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范基地。以农用有机肥还田利用为重点,培育粪肥收运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完善提升贮存发酵设施、运输车辆、施肥机械、农田管网、检测设备等内容,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受益者付费机制。 (五)深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对不同类型的耕地分区分类分级提出风险管控措施,针对优先保护类耕地中的风险点位,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掌握受污染耕地农作物种植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加强源头防控,严格控制和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造成的污染,根据受污染耕地情况及时调整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措施,全面保障耕地安全利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和项目,以项目为主抓手,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在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基础上,重点在全市受污染地块和土壤退化区域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连作障碍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全市耕地质量水平,改善土壤结构。 (六)深入推进沼气安全管理 强化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沼气安全培训,不断增强沼气用户沼气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意识,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沼气服务组织市场化运营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维护沼气安全生产的能力,保证农村户用沼气正常运行、安全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依靠制度建立农村沼气建设、安全使用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推进机制。各区县要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本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完善相关法律规章,研究制修订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绿色农业发展的方案意见,强化法制保障。 (三)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农业发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财力保障。 (四)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鼓励开展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创新研发和集成推广,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绿色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加强绿色农业发展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推介先进典型和经验模式,普及现代绿色农业知识。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绿色农业建设,努力营造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
||||
附件 | 附件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
原链接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济南传统农业提质增效